8月29日中午13时许,福建海洋研究所“延平2号”科考船返航停靠厦门海洋管理公务码头,标志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台湾海峡科学考察研究”共享航次夏季科考航次任务顺利。本航次的核心科学问题包括台湾海峡浮游生物群落时空演变及其对上升流和河口羽流耦合作用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典型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等。航次分为2个航段执行,即海峡南北海域的大面航段(7月21日-7月30日)和羽流-上升流耦合过程研究航段(8月17日-8月29日)。夏季航次主要科学目标是针对2019年ENSO年强降雨的背景,聚焦河口羽流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营养盐和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第一航段共作业10天,7月21日启航,7月30日结束。来自厦门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5家高校和研究所24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航段,福建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刘四光副研究员担任该航段首席科学家。本航次共进行了10条常规断面的观测,同时在闽江口羽流区进行了加密采样观测。本航次采集了浮游植物(色素、叶绿素)、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样品,同时采集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1站),CDOM(69站)、DOC、有机氯农药、多氟化合物、微塑料等海洋化学参数,开展了浮游植物死亡实验(43站)、群落呼吸实验(12站)、单细胞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微型生物生态功能研究(8站)等培养实验,同时本航段也开展了ADCP、Ferrybox走航观测。
第二航段共作业10天,8月17日启航,8月29日结束。来自厦门大学、中科院南海所、中山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4家高校和研究所21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航段,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王磊工程师担任该航段首席科学家。本航次通过8条断面的走航观测,确定了羽流-上升流耦合区域,之后在该区域进行了1条断面2天的连续观测。本航次采集了浮游植物(色素、叶绿素)、浮游动物的样品,同时采集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CDOM、DOC等海洋化学参数,开展了浮游植物死亡实验、营养盐加富实验、群落呼吸实验、单细胞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微型生物生态功能研究等培养实验。
2019年“台湾海峡科学考察研究”共享航次(NORC2019-04)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台湾海峡区域布局的第十次科学考察研究航次,自2010年以来先后开展了30多次科考任务,为揭示台湾海峡多尺度物理过程、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与样品。
2019年台湾海峡夏季航次第一次航段启航前全体队员合影
2019年台湾海峡夏季航次第二次航段全体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