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2016YFA0601200)的实施方案,在2016年夏季开展针对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和储碳过程与机制的预研航次。2016年7-8月,重点专项研究团队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海峡共享航次组织了预研航次。
预研航次(图1A)分两个航段进行,第一航段为大面观测,于7月13日-7月26日完成,第二航段为时间连续过程观测,于8月4日-8月13日完成。
第一航段在南海北部海区设置四条观测断面,陈国祥任首席科学家,主要完成目标海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背景场调查研究,采集了包括浮游植物叶绿素、细胞丰度、种类组成、初级生产力(14C法),光合色素;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等)丰度、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及沉积物等在内的大量实验样品和数据。
第二航段为过程研究,项目骨干柳欣博士任首席科学家,分别在南海北部C6和C9两个测站位进行较长时间地连续观测。C6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水深78米。在成功布放物理海洋观测锚系和漂浮式沉积物捕获器后,自8月6日6点开始连续75 小时定点观测(欧拉观测)。8月9号上午10点成功回收所有仪器设备。C9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水深1700米。在布放漂浮式沉积物捕获器之后,自8月9日18时开始完成拉格朗日水团追踪72小时连续观测(水深变化900-1900米)。观测过程中,科考船跟随漂浮式沉积物捕获器沿陆坡往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图1B)。8月12日18时成功回收沉积物捕获器,完成所有研究工作返航。8月13日上午11点回到厦门靠港。

预研(两个航段)围绕项目科学问题,采集大量现场数据和样品,圆满完成预定任务。除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背景场参数外,本航次重点同步观测海洋低营养级浮游生物食物网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和组成)和各种关键过程速率,采集沉积物捕获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样品,开展浮游生物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的同步观测和采样。除了物理海洋部分由厦门大学刘志宇教授团队负责外,化学、生物和生态过程观测任务由项目第一、二、三课题参与。

图2 预研航次第二航段出海队员合影